Group construction
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广东省湛市的公办师范类本科院校,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202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广东省湛市的公办师范类本科院校,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202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岭南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公办高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始建于雷州府城的雷阳书院,1903年改为雷阳中学堂,1904年开设简易师范科,是为我校师范教育之始,后历雷州中学校、广东省立第十中学,1935年成立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54年迁入现址,1978年升格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改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202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治校屡获殊荣。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2000年,学校是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2018年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3年发起成立全国海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联盟,成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简称“湛江湾实验室”)共建单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师资队伍结构良好。现有教职员工2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80多名,博士600多名,双师双能型教师800多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4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50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36人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近100人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48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科专业体系完备。设有32个二级学院(含挂靠)。拥有硕士学位点3个(教育、生物医药、社会工作)。建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教育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3个(教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省重点学科经考核获“优秀”等次。现有本科专业7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5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物理学)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1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过IEET工程与科技教育认证。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学校面向31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3万余人。
科学研究成效显著。建有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39个以及湛江市科研平台12个。设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红树林研究院、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岭南文化研究院、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湛江市社会工作研究院、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等校内研究院(中心)15个,其他校级研究所等平台84个。近五年来,获批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330项;2020年获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4项,位列全国第65位;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2023、2024年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8项,分别位列全国121位和139位;签订横向项目400余项,经费超6000万元;获授权专利43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2件,成果转移转化61件;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及全国行业学位协会奖励26项,其中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校园占地面积2580亩,一校三区办学(寸金校区、湖光校区和椹川校区),建筑面积近8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350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400多种,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60多个,电子图书320万册,电子期刊4万余种、140万册。获批“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智能电气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省级产业学院5个(智能电气现代产业学院、预制菜产业学院、教育数字化产业学院、丰学数字经管与智慧供应链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建有省级教学平台14个。
人才培养质量优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国家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素养,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以及学术科技、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2019年,4名校友分别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突破12%,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疆、藏等地就业,被《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誉为“援藏良驹”和“粤西过江龙”。